跳到主要內容

Set Notations & Statistics In Real Life


本篇文章使用淺顯易懂集合論的語言,連接統計學現實與抽象化的過程,來重新詮釋統計學的概念,並區分一些差異與澄清一些觀念,希望能對初學統計的讀者有些幫助。

[定義有限母體]
日常生活中,母體的概念大家都能理解,很多很多個體。我們可以定義一個很大但有限的集合$\Omega$ ,每個獨一無二的個體記做 $s$ ,所以可以寫成 $s \in \Omega$
而全部個數記做 $N$ (現實生活中$N$很大通常未知,除非我們有能力有時間消耗大量成本做普查才能得知 $N$)
$$ |\Omega| = N  $$
[ex:] 例如全台灣人,兩千三百萬人左右,則可以寫成 $N \approx 2300 \times 10^4$

而我們感興趣的可能是個體的可以量化的屬性(如:身高,成績),所以可以定義一個實數函數(real-valued function)
$$ X : \Omega \longrightarrow  \mathbb{R}  $$
[ex:] 例如阿元的月收入$\$$  可以寫成     $X(阿元) =  22 \times 10^3$  或是記做下標 $X_{阿元} = 22 \times 10^3$ ,而每個人的月收入有高有低,如果把那些"值"聯集起來,我們能說一定若在實數域裡面 !!

[屬性值有哪些]
數學上來說就是 range of $X$ , image of $X$
$$ X(\Omega) := \{ X_s  \in \mathbb{R}: s\in \Omega \} = \bigcup_{s\in \Omega} \{ X_s\} \subset \mathbb{R} $$
這時我們可以把薪水的值記做 $x \in X(\Omega)$

[計數與比例]
這時大家會好奇說有沒有其他人跟我一樣的薪水,還有那群人在全台灣人佔了多少比例,所以會計算個數 (Count) ,以及比例 (Frequency) 。
正是數學定義如下:
$$  \text{Count}(x,\Omega) :=   |\{ s\in \Omega :  X_s = x  \}|  \in [0,|\Omega|]_\mathbb{Z}       $$
$$\text{Frequency}(x,\Omega) :=   \frac{ |\{ s\in \Omega :  X_s = x  \}|}{N} \in [0,1]  $$

注意: Count , Frequency 是函數,而且定義域為$X(\Omega)$ ,統計書上習慣記做 $n_{x} = \text{Count}(x,\Omega)$ , $p_{x}= \text{Frequency}(x,\Omega) = \frac{n_x}{N}$
我們還會得到下列兩個方程式,畫畫圓餅圖,直方圖  $$ \sum_{x \in X(\Omega)} n_x = N \quad \sum_{x\in X(\Omega)} p_x = 1$$

[平均的概念]
然後你會好奇全台灣人平均薪水為多少 ??
你可以有兩種邏輯方式計算!!
先把所有的收入加總再一起除以全台灣的人數
$$ \mu := \frac{\displaystyle{\sum_{x\in X(\Omega)}  x \cdot n_x}}{N}    $$
先把所有收入種類都先乘以占多少比例,在全部加總 !!
$$  \mu := \sum_{x\in X(\Omega)} x \cdot p_x   $$


[機率模型上的比較]
如果你有學過機率模型,隨機變數的概念,你會發現符號完全一致 !!
$\Omega$ 為樣本空間,$\mu = E(X)$ 為母體平均數(期望值)
很自然 $\sigma^2 = Var(X)$  為母體變異數可以寫成
$$ \sigma^2 := \sum_{x\in X(\Omega)} x^2  p_x - \mu^2  $$
 $X$ 本身就是"隨機變數",而薪水是$x$ 的機率就為 $p_x$ !! 
數學嚴格定義可以寫成
$$Prob.\left(\{ s\in U : X_s = x \}\right) = Prob.(\underbrace{X^{-1}(x))}_{\text{preimage}} = p_x$$
注意 : $p_x$ 與 $Prob. $雖然口語上都叫機率,但是意義上卻不同 $p_x$ 為一個母體決定後的固定的數,$Prob.$ 為測度 (Measure) 的概念 [詳細概念請參考測度論(Measure Theory)]


[利用母體參數描述母體]
或許有人會好奇說,我們計算的母體參數 $\mu$ , $\sigma$ 到底要幹嘛?? 能了解母體多少呢??
一個著名的不等式 Chebyshev's inquality ,不管母體長相,只要掌握 $\mu$ , $\sigma$,則告訴我們  $$ Prob.(\{X \in (\mu \pm k\sigma)\}) \geq 1- \frac{1}{k^2}  \quad , k \in \mathbb{N} $$
如果 $k = 2$ 則我們可以得到一個結論 : 
至少 75% 的人年收入都落在兩倍標準差 $\sigma$ 內 !!  $X \in (\mu \pm 2\cdot \sigma  )$
[註] 如果母體恰好是"常態分佈"(Normal Distribution),我們都知道 約有 95% 的人都落在兩倍標準差 $\sigma$內 !!
所以我們目標是計算母體參數 ,$\mu$ , $\sigma$ ,但你會發現計算這個值 ~ 需要知道整個 $X(\Omega)$ = 普查 !! 實務上不可能 ... 於是統計學的估計(Estimation)就誕生了。我們只能抽出一些人集合,也就是樣本 $S \subset \Omega$ 而且 $ n = |S| << N$ ,或寫成 $\frac{n}{N} \approx 0$,這邊的 $n$ 是樣本個數 !!
註: 任何隨機變數 Y 都可以嘗試定義$E[Y] , Var[Y] $ 而且滿足  Chebyshev's inquality  ,我們可以寫成
$$ Prob.(\{Y \in (E[Y] \pm k\sqrt{Var[Y]})\}) \geq 1- \frac{1}{k^2}  $$

[抽樣的差異]
假如我們抽 $n$ 個人出來,如果沒講清楚,事實上有很多種抽法,而且數學描述也不一樣,也是統計教學鮮少提到的,是筆者曾經的疑惑,也是筆者想列出來分享與討論 !!

以下列出常見的抽法:
[1]第一種就是一次抓取 $n$ 個"不同"的人抽樣,類似超幾何分配(Hypergeometric distribution)的味道~,我們總共會有 ?? $$ |\{ S : S\subset \Omega , |S|=n \}| = \underbrace{C^{N}_{n}}_{\text{通俗寫法}} = \underbrace{\left( \begin{array}{c}  N \\  n \\ \end{array} \right)}_{\text{正規寫法}}$$
這麼多種抽法 !!

[2]第二種就是一次抽一個人(不放回),第 $k$ 次抽取的人記做 $s_k , k = 1,2,3,...n$
depend set 寫法為
$$  s_1 \in \Omega  \text{ and } s_k \in \Omega \setminus \{s_1,s_2,...s_{k-1}\} \quad  \forall k = 2,3,...n  ,  S:= \{ s_1, s_2 ,.....s_{n} | \text{they are all distinct} \} $$

[3]第三種就是一次抽一個人(放回),記法同上,差別在於我們可能抽到同樣的人 , $S$ 要寫成 vector 或是 tuple 或是 multiset
$$   s_k \in \Omega  \quad  \forall k = 1,2,3,...n  ,   S \in \{ (s_1, s_2 ,.....s_{n}) \in \prod^{n}_{k=1}\Omega | \text{domain = $n$ copies of } \Omega   \}   $$

現實類比說明:
第一種抽樣就是一隻手抓取很多東西的概念 (1 trial - take $n$ different things)
第二種抽樣就像玩牌一次抽一張牌,越抽越少到抽完的概念 ($n$ trials - select different thing in the future)
第三種抽樣就是重複做一樣的事,如丟骰子,丟銅板,常見的獨立同分配 (iid)  Bernoulli trials
的概念,許多統計學理論都建在這假設之上,包含大數法則(LLN),中央極限定理(CLT)

而統計學知識告訴我們,當母體個數$N$ 很大 ,第二種可以近似成第三種
再來就是一個 Claim ,第一種跟第二種是否等價或近似??

現實生活中大多是第一種抽樣情境!!,但理論上多使用第三種情境 !!

[樣本統計量]
不管抽樣方式如何,我們都會得到 $n$ 個值,可以用一個向量表示 $X_S := (X_{s_1},X_{s_2},.....X_{s_n})  \underset{\text{簡記}}{=} (X_1,......X_n)$

假如都抽到不同的 $s$ ($S$ 為一般的集合) 則可以推廣 Count , Frequency 函數
(注意: $X_{S}$ 裡面的值還是可能相同 , 由於 $|S|=n$ , 我們多個$n$ 變數 ,把 $S$ 記做 $S_n$)
$$  \text{Count}(x,S_n) :=   |\{ s\in S_n :  X_s = x  \}|  \in [0,|\Omega|]_\mathbb{Z}       $$
$$\text{Frequency}(x,S_n) :=   \frac{ |\{ s\in S_n :  X_s = x  \}|}{n} \in [0,1]  $$

而我們還可以定義熟知的樣本平均數與樣本變異數

$$ \bar{X}(S_n) := \frac{1}{n}\displaystyle{\sum_{s\in S_n} X_s} = \text{隨機變數相加} = \text{隨機變數}  $$

$$  {\mathcal{S}^2}(S_n) := \frac{1}{n-1}\displaystyle{\left[\sum_{s\in S_n} (X_s - \bar{X})^2\right]} = \text{隨機變數相加} = \text{隨機變數}   $$

而不偏性可以寫成 $$ E(\bar{X}) =  E(X) = \underset{\text{母體未知參數}}{\mu} \quad  E(\mathcal{S}^2) = \underset{\text{母體未知參數}}{\sigma^2}   $$

[$\mu$ 的信賴區間]
而由於獨立同分布,我們又有 $$ Var(\bar{X})  = \frac{\sigma^2}{n}$$
由於 $n$ 在分母,標準差會越來越小,而且 $E(\bar{X}) = \mu$  +  Chebyshev's inquality
告訴我們當樣本數夠大 $n \rightarrow \infty$  $\bar{X} \approx \mu$

而由中央極限定理(CLT)告訴我們不管母體是何種分布,當 $n$足夠大,一般來說為 $n\geq 30$ ,$$ \frac{(\bar{X}- \mu)}{\frac{\sigma}{\sqrt{n}}} \approx \text{Normal(0,1)}  $$
也就是這個統計量長得像 Normal

我們知道 Normal(0,1)的在兩倍標準差的面積為 $$Prob.\left(\frac{\bar{X}-\mu}{\frac{\sigma}{\sqrt{n}}} \in [-2,2]\right) \underset{n \rightarrow \infty}{\approx} \underbrace{\frac{1}{\sqrt{2\pi}} \int^{2}_{-2} e^{-\frac{x^2}{2}}dx}_{\text{Normal  cdf}} \approx 0.9545   $$

可以把左式寫成
$$Prob.\left(\frac{\bar{X}-\mu}{\frac{\sigma}{\sqrt{n}}} \in [-2,2]\right) \iff  Prob.\left(\overset{\text{隨機變數}}{\bar{X}} \in \left[\mu \pm 2\cdot\frac{\sigma}{\sqrt{n}}\right]\right)  \iff   Prob.\left(\mu \in \overbrace{\left[ \bar{X} \pm 2\cdot\frac{\sigma}{\sqrt{n}}\right]}^{\text{隨機區間}}\right) \approx 0.9545 $$

而由於 Slutsky's theorem 的原因,我們可以用 $\mathcal{S}$ 估計 $\sigma$,於是我們得到 95\% 信賴區間的概念 $$ 95\% \quad \mu \in\left[ \bar{X} \pm 2\cdot\frac{\mathcal{S}}{\sqrt{n}}\right] = I_n $$

[$95\%$信賴區間的澄清]

當你真的抽樣 $n$ 個樣本後,
計算出一個值$\bar{X}(S_n) = \bar{x} $ 以及  $\mathcal{S}(S_n) = {\bf s}$會容易有誤解的概念
認為


$$95\% \text{ 的機會 } \mu \in [ \bar{x} \pm 2\cdot\frac{{ \bf s}}{\sqrt{n}}] \quad 5\% \text{ 的機會 } \mu \notin [ \bar{x} \pm 2\cdot\frac{\bf s}{\sqrt{n}}]$$

但事實上這概念是錯誤的!!

正確的解釋為我們需要再反覆批次做 $n$ 個樣本抽樣,假設我們做了 $m$ 次,總共抽出了 $m \times n$ 個樣本,抽取 $S^{1}_{n},...S^{m}_{n}$ ,分別為得到 $\bar{x}^1,.....\bar{x}^{m}$ 還可以計算出很多信賴區間 $I^{1}_n , ...... I^{m}_{n}$ 則 $95\%$ 是指當 $m$ 夠大
$$  \frac{\text{Number of Intevals   s.t }  \mu \in I^{m}_n  }{m} \approx 95\% $$
也就是我們計算出來的區間們" ,有$95\%$"的比例會包含 $\mu$ ,而不是指 $95\% \mu$ 會落在特定的某個信賴區間的值 !!

另外對CLT的解釋,也可以利用算出來的 $\bar{x}^1,.....\bar{x}^{m}$ 畫直方圖,當 $n$ 夠大時,$m$夠多時,圖形就會接近常態!!

[小結]
以上為對於筆者用自己的集合筆法與角度重新解釋統計的概念,之後還會探討檢定,以及多變量分析,迴歸分析相關的想法



[以上純為學術經驗交流知識分享,如有錯誤或建議可留言~~] 
by Plus & Minus 2017.12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Linear Regression By Using Linear Programming

當拿到一筆資料準備玩統計,往往會想要做線性迴歸( Linear Regression ),找出一個模型( mathematical model )來解釋變數間的關係,一般都是使用平方距離,但是如果我們採用絕對值距離呢?? 而剛好在工業工程( Industrial Engineering ),作業研究( Operation Research ) 領域,發展成熟的線性規劃( Linear Programming ) 恰好可以來解決,是一個跨領域的應用 !! 已經存在有許多商業或open source 軟體,如: Gurobi , Cplex , Xpress , Mosek , SCIP  可以輕易求解大型的線性規劃問題。而不僅如此也可以利用整數規劃( Integer Programming )來做特徵選擇 ( Feature Selection ),甚至可以偵測離群值( Detect Outlier ) !! 本文只介紹最小絕對值和,關於 Feature Selection , Detect Outlier 可以參考 Mixed-Integer Linear Programming Robust Regression with Feature Selection , Oleksii Omelchenko , 2010 的論文。 [Data Fitting Problem] 給定$n$筆實數型訓練資料 (training data) $\{(x^{k},y^{k})\}^{n}_{k=1} = \mathcal{D} , x^{k} =(x^{k}_1,x^{k}_2, ... , x^{k}_{p})\in \mathbb{R}^{p}$ , $y^{k} \in \mathbb{R}$ , 我們目標是想要找到一個函數 $f_{\mathcal{D}} : \mathbb{R}^p \rightarrow \mathbb{R}$ 使得  $\forall x \in \mathbb{R}^{p} , f_{\mathcal{D}}(x) \approx y$ , 精確來說: $$ \text{Find } f_{\mathcal{D}} \text{ such that } f_{\mathcal{D}}(x)\...

Chain Rule & Identity Function Trick

本文為筆者學習微積分,函數概念與Chain Rule 的時候,遇到的一些概念大坑。本文一一澄清一些個人看法,並分享 Chain Rule 廣義的樣子,以及對於遞迴系統該如何計算...等等看法。 [坑1 : 變數/值符號的認識] 一切從 $y = f(x)$ 開始,我們習慣把 Input 變數用"括號"刮起來,Output y 代表值,f 代表函數。或是可以想成這樣:   $$ x \overset{f}{\longrightarrow} y $$ 這種表示法概念上很嚴謹,但缺點是你必須要用三個符號 $x$,$y$,$f$ 而在微分方程領域出現這種寫法 $y = y(x)$  (把 $f$ 換成 $y$) ,這種寫法就頗簡潔,Chain Rule 通常都是這類表示法。缺點是心裡要能確實明白在哪個場合 $y$ 到底是給定的"值"還是"函數"(註: 通常大多代表函數 $y$,值的話通常會這樣寫 $y(x_{0})$,$y_{0}$) 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 [Bonus] $y=y(x)$這種表示法還有一個好處,如果允許 $f$ 是一對多,那麼 $y(x)$ 就是 $y \text{ is depend on } x$ 的意思,如果你喜歡用集合論來表示可以先定義$f$ 的定義域/對應域 $$ f : X \rightarrow Y$$ 然後 $y(x)$ 可以寫成這樣 $y \in Y_{x}$,其中值域為 $$ f(X):=\bigcup_{x \in X}Y_{x} \subseteq Y$$ 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 [坑2 : Input 的變數到底是哪些] 這邊舉兩個例子提醒: (Ex1) 代換法會重新改變函數的 Input 例如 : $y = f(x) = x+1$ , $ z = g(y) = 2y$  可以代換一下,寫成 $z = g[f(x)] = 2(x+1)$ 如果你用簡記你會發現 $y(x) , z(y) , z(y(x)) \equiv z...

Lattice & Multinomial Theorem

本文介紹格子點(Lattice) 幾何意義與多項式定理(Mutinomial Theorem) 的關係,並可協助我們理解計算一些機率問題。 [符號定義] 非負整數 / 非負實數:  $\mathbb{Z}_{\geq 0} := \{0,1,2,3,4,......\}  \subseteq [0,\infty) =: \mathbb{R}_{\geq 0}$ 離散機率向量:  $$p_{I} := (p_{i})_{i \in I} \text{ s.t } \sum_{i\in I}p_i =1 ,|I|<\infty  $$ 發生事件 $i \in I$ 的累積次數向量: $$ k_{I} := (k_i)_{i \in I} \in \mathbb{Z}^{|I|}_{\geq 0} $$ $\mathbb{Z}^{|I|}_{\geq 0}$ 就是 $|I|$ 維格子點 !! [格子點情境] 出發點定義為 $k^{start}_{I}:= \overbrace{(0,0...,0)}^{|I|}$,今發生一次 $p_{I}$ 分布隨機互斥事件,等價於"點的移動"(state transition),數學定義如下: $$  \text{Event } i  \text{ happens }  \Longleftrightarrow  \overbrace{(\color{red}{k_i},k_{-i})}^{k^{old}_{I}}  \underset{\text{with probability }p_{i}}{\longrightarrow}   \overbrace{(\color{red}{k_i+1},k_{-i})}^{ k^{new}_{I}}    $$ PS1: 其中  $k_{-i} := (k_{i'})_{i' \in I-\{i\}}$ PS2: 不管怎麼走都在第一象限,也就是只能往右,往上,往高.... 當發生 $n$ 次獨立同分布 $p_{I}$ (iid) 的事件後,所有可能點位置在以下的集合上 $$  S_{n}(\col...